• 燕台一望客心惊,笳鼓喧喧汉将营。
    万里寒光生积雪,三边曙色动危旌。
    沙场烽火连胡月,海畔云山拥蓟城。
    少小虽非投笔吏,论功还欲请长缨。
  • 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
    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
  • [唐]金昌绪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①。
    [注释]
    ①辽西:古郡名,在今辽宁省辽河以西地方,是当时少妇的丈夫所去的征戍之地。
    [赏析]
    这首诗,语言生动活泼,具有民歌色彩,而且在章法上还有其与众不同的特点:它通篇词意联属,句句相承,环环相扣,四句诗形成了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达到了王夫之在《夕堂永日绪论》中为五言绝句提出的“就一意圆净成章”的要求。这一特点,人所共称。谢榛在《四溟诗话》中曾把诗的写法分为两种:一种是“一句一意”,“摘一句亦成诗”,如杜甫诗“日出篱东水,云生舍北泥。竹高鸣翡翠,沙僻舞鹍鸡”(《绝句六首》之一),属于此类;另一种是“一篇一意”,“摘一句不成诗”,这首《春怨》诗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王世贞在《艺苑卮言》中更赞美这首诗的“篇法圆紧,中间增一字不得,着一意不得”。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也说:“一气蝉联而下者,以此为法。”
    但这些评论只道出了这首诗的一个方面的特点,还应当看到的另一特点是:它虽然通篇只说一事,四句只有一意,却不是一语道破,一目了然,而是层次重叠,极尽曲析之妙,好似抽蕉剥笋,剥去一层,还有一层。它总共只有四句诗,却是每一句都令人产生一个疑问,下一句解答了这个疑问,而又令人产生一个新的疑问。这在诗词艺术手法上是所谓“扫处还生”。
    诗的首句似平地奇峰,突然而起。照说,黄莺是讨人欢喜的鸟。而诗中的女主角为什么却要“打起黄莺儿”呢?人们看了这句诗会茫然不知诗意所在,不能不产生疑问,不能不急于从下句寻求答案。第二句诗果然对第一句作了解释,使人们知道,原来“打起黄莺儿”的目的是“莫教枝上啼”。但鸟语与花香本都是春天的美好事物,而在鸟语中,黄莺的啼声又是特别清脆动听的。人们不禁还要追问:又为什么不让莺啼呢?第三句诗说明了“莫教啼”的原因是怕“啼时惊妾梦”。但人们仍不会满足于这一解释,因为黄莺啼晓,说明本该是梦醒的时候了。那么,诗中的女主角为什么这样怕惊醒她的梦呢?她做的是什么梦呢?最后一句诗的答复是:这位诗中人怕惊破的不是一般的梦,而是去辽西的梦,是惟恐梦中“不得到辽西”。
    到此,读者才知道,这首诗原来采用的是层层倒叙的手法。本是为怕惊梦而不教莺啼,为不教莺啼而要把莺打起,而诗人却倒过来写,最后才揭开了谜底,说出了答案。但是,这最后的答案仍然含意未伸。这里,还留下了一连串问号,例如:一位闺中少女为什么做到辽西的梦?她有什么亲人在辽西?此人为什么离乡背井,远去辽西?这首诗的题目是《春怨》,诗中人到底怨的是什么?难道怨的只是黄莺,只怨莺啼惊破了她的晓梦吗?这些,不必一一说破,而又可以不言而喻,不妨留待读者去想象、去思索。这样,这首小诗就不仅在篇内见曲折,而且还在篇外见深度了。
    如果从思想意义去看,它看来只是一首抒写儿女之情的小诗,却有深刻的时代内容。它是一首怀念征人的诗,反映了当时兵役制下广大人民所承受的痛苦。
  • 北斗七星高,哥舒夜带刀。
    至今窥牧马,不敢过临洮。
  • 尚有绨袍赠,应怜范叔寒。
    不知天下士,犹作布衣看。
  • [唐] 岑参
    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 芙蓉并蒂一心连,
    花侵槅子眼应穿。
  • 槟榔花发鹧鸪啼,
    雄飞烟瘴雌亦飞。
  • 木棉花尽荔枝垂,
    千花万花待郎归。
  • 山头桃花谷底杏,
    两花窈窕摇踵映。
  • 筵中蜡烛泪珠红,
    合欢桃核两人同。
  • 斜江风起动横波,
    劈开莲子苦心多。
  • 红拨一声飘,轻裘坠越绡。
    坠越绡,带翻金孔雀,香满绣蜂腰。
    少少抛分散,花枝正索饶。
  • 金蹙花毽小,真珠绣带垂,
    绣带垂。
    几回冲凤蜡,千度入香怀。
    上客终须醉,觥盂且乱排。
  • 春入行宫映翠微,玄宗侍女舞烟丝。
    如今柳向空城绿,玉笛何人更把吹。
    烂熳春归水国时,吴王宫殿柳垂丝。
    黄莺长叫空闺畔,西子无因更得知。

联系方式 免责声明

蜀ICP备2024030633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