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成语兼覆无遗拼音jiān fù wú yí释义兼:同时;覆:盖;遗:遗漏。原指天穹覆盖万物。后用来比喻恩泽宏大 ,所施无一遗漏。
  • 成语交颈并头拼音jiāo jǐng bìng tóu释义形容许多人聚集在一起 。
  • 成语交口称誉拼音jiāo kǒu chēng yù释义交:一齐 ,同时。异口同声地称赞。出处唐·韩愈《柳子厚墓志铭》:“诸公要人;争欲令出我门下;交口荐誉之。” 正音称;不能读作“chènɡ”或“chèn”。辨形誉;不能写作“喻”。近义交口称赞 洛阳纸贵 歌功颂德 脍炙人口 有目共赏 口碑载道 拍案叫绝 有口皆碑 赞不绝口 赞不绝口、有口皆碑反义群起而攻之 众矢之的 群起而攻之、众矢之的用法比喻众口同声称赞。多含褒义。一般作谓语、定语。结构偏正式。例句来参观东方明珠电视塔的游客;对这亚洲第一塔~;惊叹不已。英译be held in public esteem
  • 成语交口称赞拼音jiāo kǒu chēng zàn释义交:一齐 ,同时。异口同声地称赞。出处《元史·王利传》:“利自幼颖悟;弱冠;与魏初同学;遂齐名;诸名公交口称誉之。” 正音称;不能读作“chèn”或“chènɡ”。近义颂声载道 交口称誉 口碑载道 有口皆碑 有目共赏 有口皆碑、口碑载道反义众口铄金 众口铄金用法含褒义。一般作谓语、定语。结构主谓式。例句他的演讲精彩极了;全校师生~。
  • 成语兼功自厉拼音jiān gōng zì lì释义兼:加倍;功:用功;厉:同“励”,勉励。加倍用功 ,自相勉励。出处《后汉书·王丹传》:“每岁农时,辄载酒肴于田间,候勤者而劳之,其堕懒者耻不致丹,皆兼功自厉。”
  • 成语交口荐誉拼音jiāo kǒu jiàn yù释义交:一齐 ,同时;交口:众口一辞;荐:推举。异口同声地推荐和赞扬。出处唐·韩愈《柳志厚墓志铭》:“诸公要人,争欲令出我门下,交口荐誉之。”
  • 成语焦眉愁眼拼音jiāo méi chóu yǎn释义形容忧虑愁苦的表情 。
  • 成语交口同声拼音jiāo kǒu tóng shēng释义犹言众口一词。所有的人都说同样的话 。
  • 成语焦眉苦脸拼音jiāo méi kǔ liǎn释义形容焦急愁苦的神色 。出处沙汀《困兽记》:“‘为了这一点事,你还不知道,我说了好几箩筐话啊!’田畴焦眉苦脸的说了。” 近义焦眉愁眼 焦眉愁眼
  • 成语集矢之的拼音jí shǐ zhī de释义集矢 ,指箭射中目标。比喻众人所指责的对象。近义众矢之的
  • 成语兼官重绂拼音jiān guān zhòng fú释义指兼任很多显耀官职 。近义兼朱重紫
  • 成语积思广益拼音jī sī guǎng yì释义指集中众人的智慧 ,可使效果更大更好。出处三国·蜀·诸葛亮《教与军师长史参军掾属》:“夫参署者,集众思,广忠益也。”集,亦作“积”。 例句古人兴事建功必先~,岂有言脱诸口,必使人同声并谈面莫予违也。 ★宋·魏了翁《被召除礼部尚书内引奏事第四札》
  • 成语焦眉皱眼拼音jiāo méi zhòu yǎn释义形容忧虑愁苦的表情。同“焦眉愁眼” 。近义焦眉愁眼
  • 成语兼葭秋水拼音jiān jiā qiū shuǐ释义比喻思慕的人。兼 ,同“蒹”。
  • 成语集思广益拼音jí sī guǎng yì释义集:集中;思:思考,意见;广:扩大。指集中群众的智慧 ,广泛吸收有益的意见。出处三国·蜀·诸葛亮《教与军师长史参军掾属》:“夫参署者;集众思;广忠益也。” 正音集;不能读作“jī”。辨形集;不能写作“积”。近义博采众长 截长补短 博采众议 共同努力 广开言路 群策群力 兼听则明 通力合作 群策群力、广开言路反义固执成见 一手包办 孤行己见 闭门造车 孤注一掷 一意孤行 独断专行 一手遮天 一意孤行、独断专行用法用作褒义。常用来指做事情不固执己见;善于听取大家的意见。一般作谓语、定语、状语。结构联合式。例句这需要认真调查研究;比较各国的经验;~;提出切实可行的方案和措施。英译benefit by mutual discussion典故三国时,刘备死后,刘禅继位。丞相诸葛亮处理、决定蜀国的大小政事,成了蜀国政权的实际主持者。他在人们的心目中有很高的威望,但他并不因此居功自傲,常常注意听取部下的意见。杨是当时丞相府里负责文书事务的主簿官。他对诸葛亮亲自过问每一件事的作法提出了建议,他说:“处理国家军政大事,上下之间分工应该不同。”他还举出历史上一些著名的例子,就是成语集思广益的意思。劝诸葛亮不必亲自处理一切文书,少过问一些琐碎的小事,对下属应该有所分工,自己应主抓军政大事。诸葛亮对于杨的劝告和关心很是感激,但他怕有负刘备所托,仍然亲自处理大小事务。后来杨病死,诸葛亮非常难过,哀悼不已。为了鼓励下属踊跃参与政事,诸葛亮特地写了一篇文告,号召文武百官、朝廷内外主动积极地发表政见,反复争议。这篇文告就是《教与军师长史参军掾属》。他在文中写道:“丞相府里让大家都来参与议论国家大事,是为了集中众人的智慧和意见,广泛地听取各方面有益的建议,从而取得更好的效果。”

联系方式 免责声明

蜀ICP备2024030633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