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大全国学网>好词名句>句子>成语大全 1.历史典故成语故事大全声名狼藉秦始皇在世时,十分信任大将蒙恬、蒙毅兄弟。朝中有一个大臣,名叫赵高,此人身体强壮,并对法律很有研究。秦始皇提拔他为中车府令,并命他当自己的小儿子胡亥的老师。有一次,赵高因为受贿舞弊,犯了大罪,刚好蒙毅受理这个案件,蒙毅对赵高一向有不好的看法,就按照法律判处赵高死刑。可是,秦始皇却念赵高是个人才,并且教子有功,就赦免了他的罪,还为他恢复了官职。赵高因此对蒙毅及其兄蒙恬大将军恨之入骨。后来秦始皇出宫巡游,在途中染疾病死。此时本应由公子扶苏即位,可赵高却乘机串通丞相李斯,立胡亥为秦二世,并用阴谋手段将公子扶苏和大将蒙恬害死。赵高掌握了朝廷大权后,对胡亥说:“先帝在世时本打算立你为太子,蒙毅不赞成。于是立了扶苏,我看定得除掉此人,否则会有后患。”胡亥听了,就把蒙毅抓起来,逼蒙毅自杀。蒙毅知道自己逃不过劫难,便大骂了赵高一通,说道:“从前秦穆公杀了三位良臣殉葬,秦昭襄王杀白起,楚平王杀伍奢,吴王夫差杀伍子胥,这四个国君都因杀了良臣,他们的名声在诸侯各国间非常坏。希望皇上要引以为戒,不要受奸臣的蒙蔽。”说完,蒙毅自杀而亡。画地为牢相传在很久之前的社会里,人们都很自律,道德高尚,如果有人犯了错误,就在地上画个圈把他限制住以示惩罚,即使这样,哪怕他身边空无一人,他也决不会提前走出圈子半步.相传上古时刑律宽缓,在地上画圈,令罪人立圈中以示惩罚, 如后代的牢狱。汉司马迁《报任少卿书》:“故士有画地为牢,势不可入,削木为吏,议不可对,定计於鲜也。”《武王伐纣平话》卷中:“扞姬昌呴画地为牢,刻木为吏;洽政恤民,囹圄皆空。”《封神演义》第二三回:“文王曰:‘武吉既打死王相,理当抵命。’随即就在南门画地为牢,竖木为吏,将武吉禁于此间。”后比喻将行动限定在某种范围内,不得逾越。拨云见日由于杀了无赖牛二,杨志被发配北京大名府留守司充军。大名府留守梁中书很欣赏杨志,有心要抬举他,恐众人不服,下令在教场中演武,给杨志机会。杨志高兴的说:“小人武举出身,曾做过殿司制使。这十八般武艺,自小习学。今日蒙恩相抬举,如拨云见日一般。杨志若得寸进,当效衔环背鞍之报。”杨志果然武艺高强,在教场打败了副牌军周谨,又和正牌军索超打得难解难分,看得众人喝彩,梁中书就将他们两个都提拔做了管军提辖使。“拨云见日”比喻冲破黑暗见到光明。也比喻疑团消除,心里顿时明白。(出自《水浒传》第十一、十二回)厉兵秣马的故事僖公三十二年冬天,杞子从郑国派人来告诉秦穆公说:“郑国让我掌管他们北门的钥匙,如果偷偷派军队来,保管成功。”大臣蹇叔对秦穆公说:“调动大军偷袭这么远的国家,我们赶得精疲力乏,对方早就有了准备,不会有什么作为的。而且行军路线上千里,谁会不知道呢?”穆公不听,派大军东行。秦军到了郑国的边境滑地,遇到郑国人弦高赶着十二头牛要到周朝集市去卖。弦高赶快让人回国报信,自己将牛献给秦军作犒劳,说:“我们大王听说你们要从这里路过,派我来犒劳你们,请不要嫌弃礼物轻薄。”郑穆公得到弦高的消息,派人去查看,见杞子一伙正在整顿盔甲、磨兵器、喂马,便对他们说:“你们留在我们郑国时间也长了,我们国小物乏,听说你们就要离开,就请便吧!”杞子就逃了。秦军只好退了。“厉兵秣马”形容准备战斗。出自《左传 僖公三十三年》望洋兴叹的成语故事在古代,黄河之水滔滔不绝,灌溉着两岸的土地,孕育了中华文明,因此黄河被称为神河。有一年,秋雨使所有的河流暴涨,百川都汇进了黄河,黄河变得更加汹涌而宽阔,两岸与河中沙洲之间连牛马都分辨不清。于是黄河河神洋洋自得,认为自己就是天下最大的了。他顺流而下,一直来到北海。他向东望去,却看不到北海的边际。于是河神收起了得意洋洋的表情,望着汪洋大海对北海海神感叹道:“原先我自高自大,以为谁都比不上自己,今天我看到你这样广大,无边无际,今天我要不来这里,我永远都不会知道自己的无知。”北海海神说:“我在天地间也只是大山里的一个小石头,四海在天地间也就是粮仓中的一粒米,我又有什么广大的呢?”“望洋兴叹”比喻因为自己力量太小而感到无可奈何。(出自《庄子秋水》)出人头地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县)人。他的父亲苏洵和弟弟苏辙都是北宋有名的文学家,被人们合称为“三苏”,而且都一起列入“唐宋八大家”之中。苏轼小时候,天资聪颖,由于书读得多,字也认得多,再加上文章写得好,因而受到人们的称赞。在一片赞扬声中,苏轼不免有些飘飘然。有一天,便在自己书房门上手书一联,以显示自己的才华,联文是:读尽人间书,识遍天下字。对联贴出之后,有一位老者专程来到苏家,向苏轼“求教”,请苏轼认一认他带来的书,书上全是写着周朝时史籀创制的字。苏轼开始满不在乎,非常得意,可是接过书一看,书上的字一个也不认识,这对骄傲自满的苏轼是当头一棒,他顿时面红耳赤,只好向老者道歉。老者也没说什么,便含笑而去。苏轼这时才感到自己太骄傲了,于是将书房门前对联的上下联前各添了两个字,使思想境界为之升华,一幅具有远大抱负的对联展现在人们的眼前:“立志读尽天下书,发愤识遍天下字。”此后,苏轼发奋读书。二十岁的时候,已学得博古通今,便和弟弟苏辙一起参加了京城的考试。当年的主考官是翰林学士欧阳修。欧阳修对当时文坛崇尚诡怪奇涩的文风很是反感,一律不加录取。当他看到一篇《刑赏忠厚论》时,十分高兴,便准备取为第一。由于试卷是密封的,欧阳修并不知道那文章是谁写的。他想了想,觉得能写出这样的文章的人,除了他的弟子曾巩之外,可能不会有别人了。为了避嫌,欧阳修就把苏轼的卷子判为第二。等到发榜公布的时候,欧阳修才知道写那篇好文章的人不是曾巩,而是个叫苏轼的年轻人,心里便有些过意不去。欧阳修得知《刑赏忠厚论》不是他的弟子曾巩写的,而是初出茅庐的苏轼所写,心里觉得有点对不住苏轼,竟让他屈居第二。再看到苏轼以后送来的文章,篇篇才学横溢,更是赞叹不已。于是写信给当时声望颇高的梅尧臣说:“苏轼的文章实在是好,我应当让路,使他高出我一头。”成语“出人头地”就是由此而来的。当时听说此事的人都不以为然,认为欧阳修夸大了苏轼的才学,等以后他们看到了苏轼的文章以后才信服。后来,苏轼得到欧阳修等文坛名流的指点,文章越来越好,后来果然出人头地,和欧阳修等人被后人并称为“唐宋八大家”。——《宋史·苏轼传》四面楚歌公元前203年12月,韩信把兵马屯在垓(gāi,今安徽灵璧东南)下,布置了十面埋伏,要把霸王引到一个适当的地方,把他围困起来。韩信故意拿话去激霸王,让他气得鼻孔喷火,头顶冒烟才好。他编了四句话,叫士兵冲着楚营叫喊:“人心都背楚,天下已属刘;韩信屯垓下,要斩霸王头!”霸王率领十万大军一直冲到垓下,没碰着韩信,一看四面全是汉兵,楚军进入了重围。霸王带领人马只管向前冲,谁也抵挡不住。他见了韩信,更不肯放过。韩信一边作战,一边后退。霸王追赶了好几里地,杀散一批,又来了一批,杀出一层,还有一层。四面八方全是韩信“十面埋伏”的人。霸王转过身来,跑回垓下大营去了。夜里,项羽听到周围汉营里的士兵唱的净是楚人的歌。“四面楚歌”的成语就是从这儿来的。霸王吃惊不小,他说:“难道楚军都投降刘邦了,为什么汉营中的楚人这么多呢?”说着他就在营帐里喝起闷酒来。他留恋他宠爱的美人虞姬,她常常侍候在身边;还有那匹骑了五年的乌骓马。想到这儿,霸王再也忍不住了,他悲壮愤慨地唱起自己作的诗歌来: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这首歌的意思是:力气拔得起一座山,气魄压倒天下好汉,时运不利,乌骓马不肯走。马儿不跑怎么办,虞姬呀虞姬,你可怎么办。项羽一连唱了几遍,虞姬跟着一块儿唱。他唱得流下几行眼泪,伺候他的人全都哭了,不忍心抬头看他。霸王跨上乌骓,带着八百子弟兵,猛虎似的冲出去,突出重围,往南跑。他打算渡过淮河再往东去。霸王和八百子弟兵沿路杀散了汉兵。韩信、英布、周勃、樊哙他们分头追赶。霸王拍着乌骓,飞一样地直跑。等霸王渡过淮河,到了南岸,又跑了一程,就迷了道儿,不知道哪一条道儿可以通到彭城(今江苏徐州)。项羽就向一个庄稼人问路。那个庄稼人不愿帮他,就说:“往左边儿走。”霸王跟一百多个子弟兵就往左跑下去,跑了一阵,连道儿也没了,前边只是一片水洼地。他们的马陷在泥泞里,连蹄子都不好拔出来。霸王这才知道受了骗,走错了道,赶紧拉转缰绳,再回到三岔路口,汉兵可已经追到了。霸王往东南跑,到了东城(今安徽定远东南),点了点人数,一共才二十八个骑兵,追上来的人马有好几千。霸王觉得没法脱身了,就带着二十八人上了山岗,对他们说:“我从起兵到现在八年了,亲身作战七十多次,战无不胜,成了天下霸王。今天在这儿被围,这是天数,不是我不会打仗。”他把二十八个士兵分成四队,说:“我先杀他们一个大将。你们跑下去到东山下会齐。”他大喊一声,向一个汉将直冲过去,杀了一个汉将。霸王到了东山下,那四队二十八个子弟兵全都到了。汉兵赶来,又展开血战。霸王专挑汉兵多的地方冲杀。他左刺右劈,又杀了汉军的一个都尉和不少士兵。汉军将士不敢逼近楚兵,远远地嚷着躲着。霸王点了点自己的人数,仅仅少了两个。霸王杀退了汉兵,带着二十六个子弟兵一直往南,跑到了乌江(今安徽和县东北),乌江亭长荡着一只小船等在那儿。他知道来的是霸王,就催他马上渡河。他说:“江东虽小,可也有一千多里土地,几十万人口,大王还可以在那边做王。这儿只有我这只船,请大王赶快渡过河去。”霸王笑着对亭长说:“当初我跟江东子弟八千人渡过江来打天下,到今天他们全完了,我哪儿能一个人回去呢?就说江东父兄同情我,立我为王,我哪儿有脸见他们呐?”他接着又说:“这匹乌骓马,我最喜爱,曾经一天跑过一千里地。我舍不得把它杀了。我知道您是个忠厚长者,我很感激您一片好意,这匹马送给您。”他和二十六个子弟都拿着短刀步行,跟汉兵交战。他们杀了许多汉兵,自己也一个一个地倒下。末了只剩下霸王一个人。他身上受了十几处伤,最后在乌江边拔剑自杀了。折冲樽俎春秋中期,诸侯纷立,战乱不息,中原的强国晋国谋划攻打齐国。为了探清齐国的形势,便派大夫范昭出使齐国。齐景公以盛宴款待范昭。席间,正值酒酣耳热,均有几分醉意之时,范昭借酒劲向齐景公说:“请您给我一杯酒喝吧!”景公回头告诉左右待臣道:“把酒倒在我的杯中给客人。”范昭接过侍臣递给的酒,一饮而尽。晏婴在一旁把这一切看在眼中,厉声命令侍臣道;“快扔掉这个酒杯,为主公再换一个。”依照当时的礼节,在酒席之上,君臣应是各自用个人的酒杯。范昭用景公的酒杯喝酒违反了这个礼节,是对齐国国君的不敬,范昭是故意这样做的,目的在于试探对方的反应如何,但还是为晏婴识破了。范昭回国后,向晋平公报告说:“现在还不是攻打齐国的时候,我试探了一下齐国君臣的反应,结果让晏婴识破了。”范昭认为齐国有这样的贤臣,现在去攻打齐国,绝对没有胜利的把握,晋平公因而放弃了攻打齐国的打算。靠外交的交涉使敌人放弃进攻的打算,即现在“折冲樽俎”这个典故,就是来自晏婴的事迹。孔子称赞晏婴的外交表现说:“不出樽俎之间,而折冲千里之外”,正是晏子机谋的真实写照。成也萧何 败也萧何韩信经萧何举荐被刘邦任为大将军,为汉朝的建立立下很大功劳,汉朝建立后被封为楚王。晚年的刘邦最怕在自己百年之后,政权旁落他人,为了刘姓政权的长治久安,必须铲除隐患。他认为在诸位将领中,功劳最大、才能最强、威望最高的功臣,就是最危险的敌人。因此,韩信首当其冲。可是,除掉韩信谈何容易!刘邦明白就是自己出马也未必能取胜,其他诸将更不是韩信的对手。刘邦先是用计生擒了韩信。此时的韩信才明白过来,感叹地说:“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天下已定,我固当烹。”刘邦将韩信押回京城后,念其功高且又无罪证,又赦免了韩信,改封淮阴侯。削去了王位的韩信,心想自己为兴建汉室出生入死,最后落得个如此下场,既然你刘邦无情,休怪我韩信无义。韩信私下与被任命为赵国相的陈稀相约,陈稀在北方举事,韩信在长安响应。公元前215年(汉高祖十年),陈稀果然举兵反叛。刘邦亲自带兵平叛,长安空虚。韩信准备在长安举事,不幸走漏了消息,有人向吕后告发韩信准备谋反。吕后想把韩信召进宫来,又怕他不肯就范,就同萧何商议。最后,由萧何出面,假称北方传回捷报:叛军已败,陈稀已死,邀请韩信进宫向吕后贺喜。韩信哪里想到极力举荐自己而且一向过从甚密的萧何会是杀害自己的主谋。结果韩信刚入宫门,就被事先埋伏好的武士一拥而上,捆绑起来。吕后将这一代名将带至长乐宫钟室,残忍地杀害了。民间因此有“成也萧何(韩信成为大将军是萧何推荐的),败也萧何(韩信被杀是萧何出的计谋)”的说法。后来用“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来比喻事情的成败、好坏都由一个人造成。不过韩信等一类将领,自以为立有战功,应当割地称王,但从人民要求统一的观点看来,不消灭这些割据者,即使希望战祸暂停也是不可能的。萧何协助刘邦臣,削除异己,客观上符合人民的利益,因为人民迫切需要休养生息。这是汉高祖刘邦政治上的大成功,也是萧何辅佐刘邦做出的杰出贡献。韩信的成功是由于萧何的大力推荐,韩信的败亡,也是萧何出的计谋。所以民间就由这个故事概括出“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一句俚语。宋人洪迈的《容斋续笔》记录下这句话,并简单探讨了它的成因。 2.带有典故的历史成语故事1、《滥竽充数》古时候,齐国的国君齐宣王爱好音乐,尤其喜欢听吹竽,手下有300个善于吹竽的乐师。齐宣王喜欢热闹,爱摆排场,总想在人前显示做国君的威严,所以每次听吹竽的时候,总是叫这300个人在一起合奏给他听。有个南郭先生听说了齐宣王的这个癖好,觉得有机可乘,是个赚钱的好机会,吹嘘自己说:听过我吹竽的人没有不被感动的,就是鸟兽听了也会翩翩起舞,花草听了也会合着节拍颤动,我愿把我的绝技献给大王,齐宣王听得高兴。很爽快地收下了他,南郭先生就随那300人一块儿合奏给齐宣王听。心里得意极了,其实南郭先生撒了个弥天大谎,他压根儿就不会吹竽。每逢演奏的时候,南郭先生就捧着竽混在队伍中。人家摇晃身体他也摇晃身体,人家摆头他也摆头,脸上装出一副动情忘我的样子,看上去和别人一样吹奏得挺投入,还真瞧不出什么破绽来,南郭先生就这样靠着蒙骗混过了一天又一天,不劳而获地白拿薪水。爱听竽合奏的齐宣王死了,他的儿子齐湣(min)王继承了王位,齐湣王也爱听吹竽,认为300人一块儿吹实在太吵,不如独奏来得悠扬逍遥,要这300个人好好练习。他将让它300人轮流来一个个地吹竽给他欣赏,乐师们接到命令后都积极练习,都想一展身手。只有那个滥竽充数的南郭先生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他想来想去,觉得这次再也混不过去了。只好连夜收拾行李逃走了,滥竽充数的启示,弄虚作假是经不住时间的考验。终究会露出马脚的:一个人如果像不会吹竽的南郭先生那样,没有真本事,只靠装样子吓喝人,能够蒙混一阵子,我们想要成功,只有练就一身真本领,才能抵挡住一切困难、挫折和考验,2、《画蛇添足》有个楚国贵族,把一壶祭酒赏给门客们喝,门客们拿着这壶酒,不知如何处理。他们觉得,这么多人喝一壶酒。还不如干脆给一个人喝,喝得痛痛快快还好些,门客们商量了一个好主意?就是每个人各自在地上画一条蛇,谁先画好了这壶酒就归谁喝,有一个人画得很快,不一会儿。于是他把酒壶拿了过来,正待他要喝酒时,他一眼瞅见其他人还没把蛇画完。他便十分得意地又拿起小棍,边自言自语地说,看我再来给蛇添上几只脚:他们也未必画完;边说边给画好的蛇画脚。这个人给蛇画脚还没完。手上的酒壶便被旁边一个人一把抢了过去,那个人的蛇画完了,我最先画完蛇:酒应归我喝;那个人笑着说!你到现在还在画:画蛇脚的人争辩说!”我早就画完了:现在是趁时间还早;那人说。”蛇本来就没有脚:酒反正你是喝不成了,那人毫不客气地喝起酒来!那个给蛇画脚的人却眼巴巴看着本属自己而现在已被别人拿走的酒;后悔不已,喜欢节外生枝。俞伯牙擅长于弹奏琴弦。钟子期擅长于听音辨意,伯牙来到泰山(今武汉市汉阳龟山)北面游览时。突然遇到了暴雨,只好滞留在岩石之下,心里寂寞忧伤,便拿出随身带的古琴弹了起来,他弹奏了反映连绵大雨的琴曲。他又演奏了山崩似的乐音;樵夫钟子期忍不住在临近的一丛野菊后叫道。真是好曲;摔破了自己从不离身的古琴,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贵在知心。4、《刻舟求剑》战国时期有一个楚国人做事很死板,书上怎么写的他就怎么做,甚至遇到事情别人怎么做的,从没想过变通一下。看见一樵夫在砍柴。樵夫一不小心.斧头从手上飞脱,掉进山谷里去了。樵夫不慌不忙地在斧头落下的地方做了一个显眼的记号,然后从旁边的小路绕下山去,对照着山上的标记,很快在草丛里找到了斧头。这位楚国人对樵夫仰慕不已。总是随身佩带一把宝剑。船行至江中,陶醉于美景的他不小心,让那把宝剑滑落到江里去了。只见他紧盯着剑掉下去的地方发呆。旁人劝他赶紧跳下江去打捞,这位楚国人却笑着摇摇头.他眼前浮现出樵夫刻记号的一幕。接着便镇定地说:只见他用一把小刀在船舷上剑掉下去的地方刻了一道深深的记号。并且自言自语道”我的剑就是从这儿掉下去的,船继续前行:待船家停船时“面对惊讶的目光”从容不迫地脱了衣服,从船舷边所刻记号处跳人水中,他在水中捞来捞去,怎么也捞不到那把剑,于是浮出水面抚摸着船边的记号,如梦游般喃喃着。我的剑明明是从这儿掉下去的,刻个记号便于打捞宝剑,可是把记号刻在了移动的船上“那岂不等于没有记号吗,这个故事对那些思想僵化、墨守成规、看不到事物发展变化的人是一个绝妙的讽刺?故事告诉我们办事不能只凭主观愿望”不能想当然,5、《亡羊补牢》从前,原来羊圈破了个窟窿。夜间狼钻进来,把羊叼走了一只。邻居劝他说,赶快把羊圈修一修,堵上窟窿吧,那个人不肯接受劝告,羊已经丢了。 3.著名的经典成语故事20个齐桓公应燕国请求,带兵打败了山戎国的侵犯;山戎国国王密卢逃到孤竹国请求救兵,管仲跟随齐桓公打败了孤竹国的援兵。使齐军受困。管仲建议用一匹老马带路而化险为夷。2、负荆请罪战国时,赵国有两位重臣廉颇与蔺相如,赵王封他为相国,廉颇不服气,认为自己的武功盖过他的嘴。对廉颇多次避让,廉颇得知他的良苦用心后惭愧不已,便背着荆条,到蔺相如家门请罪,3、纸上谈兵战国时,战国名将赵奢的儿子赵括饱读兵书,连父亲也难不倒他,赵奢认为他是纸上谈兵不知交通。赵括顶替廉颇带兵,蔺相如等人极力反对,赵王坚持,赵括在长平之战中损兵40万。4、三令五申孙武流寓于吴,吴王想试试孙武的军事才能,就将180名年轻宫女交给孙武操练。孙武将宫女分作两队,让吴王的宠姬当队长。孙武向宫女们交代了口令之后击鼓传令,宫女们只觉得好玩,根本不听命令。孙武说号令既然已经明白又不听令,下令将两名队长处死。吴王急忙叫人传令不能斩杀王妃,孙武仍然杀了两个王妃。孙武重新操练宫女,这回没人敢不听号令了。魏军围困赵国京城邯郸。赵国向齐国求救,孙膑为军师,出兵救赵。田忌原想直接引兵去救赵国的邯郸,孙膑主张引兵去围攻魏国的京城大梁,不但能解除赵国的围困,田忌采纳了孙膑的策略,魏军闻讯急忙撤回围攻邯郸的部队,星夜回军援救大梁。走到桂陵,齐军以逸待劳迎击魏军。魏军大败,秦王嬴政年幼继位,由相国吕不韦辅政,吕不韦组织人编写《吕氏春秋》,并把这一部10多万字的书挂在咸阳的门市上,7、退避三舍春秋时期,晋国内乱,晋献公的儿子重耳逃到楚国。楚成王收留并款待他,他许以如晋楚发生战争晋军退避三舍。后来重耳在秦穆公的帮助下重回晋国执政。晋国支持宋国与楚国发生矛盾,重耳退避三舍,8、一鼓作气春秋时期,齐国恃强凌弱攻打鲁国,鲁庄公率军迎敌,齐军擂起战鼓,而鲁军在曹刿的带领下没有擂鼓。齐军第三次擂鼓时士气已经低落,鲁军才第一次擂鼓。鲁军靠的就是一鼓作气的士气以少胜多,打败了齐军。9、暗度陈仓秦末项羽灭了秦以后,背叛谁先攻入咸阳的人为王的约定,刘邦极为不满,领兵进入四川,沿途烧了巴蜀的栈道,刘邦得到韩信的帮助,背地绕道轻取项羽的大将章邯,10、悬梁刺股汉朝时儒学大师孙敬小时候读书十分刻苦,怕自己睡着就把头发用绳子系在屋梁上。战国时纵横家苏秦到秦国游说失败,11、背水一战西汉三年刘邦派大将韩信和张耳率军攻打赵国,赵王刘歇和大将陈余率20万大军在井陉口迎战。陈余不听谋士李左车的建议,与韩信硬拼,韩信用计将其引至河边,杀死陈余,消灭赵国。清朝思想家龚自珍面对腐败的清政府。主张改革,得不到朝廷重用,48岁毅然辞官归隐。在路过镇江时看到当地人在祭拜天神,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明白。指着手掌:形容对事物了解得非常清楚;象把东西放在手掌里给人家看一样:古代帝王都要建始祖庙。在庙里按始祖的等级依次排列设置灵位,每逢有大的行动、节日。帝王们就进庙祭祖,向孔子请教”孔子认为鲁国的宗庙违背了周礼。他避而不谈,指着手掌说。知道啰礼的人治国就了如指掌18、长风破浪比喻志向远大,南朝宋国著名将领宗悫从小就有雄心壮志“喜欢舞枪弄剑,他的叔父宗炳问他的志向,他回答说。愿乘长风破万里浪,后来他带兵攻打林邑国,运用计谋取胜,被封为左卫将军:19、拔苗助长比喻违反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反而坏事”从前宋国一个农夫担心自己田里的禾苗长不高,就天天到田边去看,禾苗没见动静。就急忙奔到田里,把禾苗一棵棵拔高一些。回去对儿子说禾苗长高了一大截,儿子跑到田里一看。禾苗全都枯死了。 4.关于交友的典故或成语故事(至少2个)声名狼藉秦始皇在世时,十分信任大将蒙恬、蒙毅兄弟。朝中有一个大臣,名叫赵高,秦始皇提拔他为中车府令,并命他当自己的小儿子胡亥的老师。赵高因为受贿舞弊,刚好蒙毅受理这个案件,蒙毅对赵高一向有不好的看法,就按照法律判处赵高死刑。秦始皇却念赵高是个人才,并且教子有功,就赦免了他的罪,赵高因此对蒙毅及其兄蒙恬大将军恨之入骨。后来秦始皇出宫巡游,在途中染疾病死。此时本应由公子扶苏即位,可赵高却乘机串通丞相李斯,立胡亥为秦二世,并用阴谋手段将公子扶苏和大将蒙恬害死。赵高掌握了朝廷大权后,对胡亥说:先帝在世时本打算立你为太子“蒙毅不赞成,于是立了扶苏。我看定得除掉此人,否则会有后患,胡亥听了。就把蒙毅抓起来”蒙毅知道自己逃不过劫难,便大骂了赵高一通。从前秦穆公杀了三位良臣殉葬,秦昭襄王杀白起:楚平王杀伍奢“吴王夫差杀伍子胥,这四个国君都因杀了良臣,他们的名声在诸侯各国间非常坏,希望皇上要引以为戒,不要受奸臣的蒙蔽,蒙毅自杀而亡,就在地上画个圈把他限制住以示惩罚,哪怕他身边空无一人,他也决不会提前走出圈子半步.相传上古时刑律宽缓,在地上画圈,令罪人立圈中以示惩罚,如后代的牢狱,汉司马迁《报任少卿书》,故士有画地为牢,削木为吏。定计於鲜也“《武王伐纣平话》卷中,刻木为吏,文王曰:‘武吉既打死王相“理当抵命,’随即就在南门画地为牢;将武吉禁于此间。后比喻将行动限定在某种范围内”拨云见日由于杀了无赖牛二“杨志被发配北京大名府留守司充军:大名府留守梁中书很欣赏杨志,有心要抬举他。恐众人不服,下令在教场中演武,给杨志机会。杨志高兴的说”小人武举出身,自小习学。今日蒙恩相抬举,杨志果然武艺高强。在教场打败了副牌军周谨:又和正牌军索超打得难解难分“看得众人喝彩,梁中书就将他们两个都提拔做了管军提辖使。比喻冲破黑暗见到光明。也比喻疑团消除,心里顿时明白。(出自《水浒传》第十一、十二回)厉兵秣马的故事僖公三十二年冬天,杞子从郑国派人来告诉秦穆公说。郑国让我掌管他们北门的钥匙”如果偷偷派军队来,大臣蹇叔对秦穆公说,调动大军偷袭这么远的国家,谁会不知道呢,穆公不听。派大军东行,秦军到了郑国的边境滑地:遇到郑国人弦高赶着十二头牛要到周朝集市去卖“弦高赶快让人回国报信,自己将牛献给秦军作犒劳,我们大王听说你们要从这里路过”派我来犒劳你们:请不要嫌弃礼物轻薄“郑穆公得到弦高的消息,见杞子一伙正在整顿盔甲、磨兵器、喂马,便对他们说。你们留在我们郑国时间也长了,听说你们就要离开”就请便吧,秦军只好退了,形容准备战斗,出自《左传 僖公三十三年》望洋兴叹的成语故事在古代,黄河之水滔滔不绝:因此黄河被称为神河,百川都汇进了黄河,黄河变得更加汹涌而宽阔,两岸与河中沙洲之间连牛马都分辨不清,于是黄河河神洋洋自得:认为自己就是天下最大的了“一直来到北海,却看不到北海的边际!于是河神收起了得意洋洋的表情”望着汪洋大海对北海海神感叹道。原先我自高自大。没说什么,便含笑而去。苏轼这时才感到自己太骄傲了,于是将书房门前对联的上下联前各添了两个字,一幅具有远大抱负的对联展现在人们的眼前:立志读尽天下书“发愤识遍天下字,苏轼发奋读书”已学得博古通今。便和弟弟苏辙一起参加了京城的考试,当年的主考官是翰林学士欧阳修,欧阳修对当时文坛崇尚诡怪奇涩的文风很是反感。当他看到一篇《刑赏忠厚论》时,便准备取为第一,欧阳修并不知道那文章是谁写的。觉得能写出这样的文章的人。除了他的弟子曾巩之外,欧阳修就把苏轼的卷子判为第二。欧阳修才知道写那篇好文章的人不是曾巩。而是个叫苏轼的年轻人,心里便有些过意不去,欧阳修得知《刑赏忠厚论》不是他的弟子曾巩写的,而是初出茅庐的苏轼所写。心里觉得有点对不住苏轼,竟让他屈居第二,再看到苏轼以后送来的文章,更是赞叹不已,于是写信给当时声望颇高的梅尧臣说,苏轼的文章实在是好。当时听说此事的人都不以为然”认为欧阳修夸大了苏轼的才学“等以后他们看到了苏轼的文章以后才信服”苏轼得到欧阳修等文坛名流的指点,后来果然出人头地。和欧阳修等人被后人并称为,——《宋史·苏轼传》四面楚歌公元前203年12月,韩信把兵马屯在垓(gāi,要把霸王引到一个适当的地方。把他围困起来,韩信故意拿话去激霸王,头顶冒烟才好,叫士兵冲着楚营叫喊。天下已属刘,韩信屯垓下。霸王率领十万大军一直冲到垓下:没碰着韩信“一看四面全是汉兵,楚军进入了重围;霸王带领人马只管向前冲,谁也抵挡不住!他见了韩信”更不肯放过,韩信一边作战,一边后退,霸王追赶了好几里地。杀散一批,四面八方全是韩信,霸王转过身来,跑回垓下大营去了,项羽听到周围汉营里的士兵唱的净是楚人的歌。霸王吃惊不小。他说,难道楚军都投降刘邦了。为什么汉营中的楚人这么多呢,说着他就在营帐里喝起闷酒来。他留恋他宠爱的美人虞姬“她常常侍候在身边”霸王再也忍不住了:他悲壮愤慨地唱起自己作的诗歌来“这首歌的意思是,力气拔得起一座山;气魄压倒天下好汉。乌骓马不肯走,马儿不跑怎么办:项羽一连唱了几遍,虞姬跟着一块儿唱。他唱得流下几行眼泪:伺候他的人全都哭了,不忍心抬头看他,霸王跨上乌骓,猛虎似的冲出去,他打算渡过淮河再往东去,霸王和八百子弟兵沿路杀散了汉兵。韩信、英布、周勃、樊哙他们分头追赶,霸王拍着乌骓,飞一样地直跑。等霸王渡过淮河,又跑了一程,就迷了道儿,不知道哪一条道儿可以通到彭城(今江苏徐州)。项羽就向一个庄稼人问路。那个庄稼人不愿帮他。霸王跟一百多个子弟兵就往左跑下去。连道儿也没了,他们的马陷在泥泞里,连蹄子都不好拔出来。霸王这才知道受了骗。走错了道,赶紧拉转缰绳:再回到三岔路口“汉兵可已经追到了。霸王往东南跑”到了东城(今安徽定远东南),一共才二十八个骑兵,追上来的人马有好几千。霸王觉得没法脱身了,就带着二十八人上了山岗。我从起兵到现在八年了,成了天下霸王。今天在这儿被围,不是我不会打仗,我先杀他们一个大将,你们跑下去到东山下会齐,他大喊一声:向一个汉将直冲过去“霸王到了东山下,那四队二十八个子弟兵全都到了,汉兵赶来。他和二十六个子弟都拿着短刀步行”跟汉兵交战,他们杀了许多汉兵。末了只剩下霸王一个人。最后在乌江边拔剑自杀了,中原的强国晋国谋划攻打齐国,为了探清齐国的形势。便派大夫范昭出使齐国,齐景公以盛宴款待范昭。范昭借酒劲向齐景公说,景公回头告诉左右待臣道“把酒倒在我的杯中给客人!范昭接过侍臣递给的酒”厉声命令侍臣道。快扔掉这个酒杯”为主公再换一个,君臣应是各自用个人的酒杯;范昭用景公的酒杯喝酒违反了这个礼节“是对齐国国君的不敬,范昭是故意这样做的。范昭回国后,我试探了一下齐国君臣的反应,范昭认为齐国有这样的贤臣,现在去攻打齐国。绝对没有胜利的把握,晋平公因而放弃了攻打齐国的打算:靠外交的交涉使敌人放弃进攻的打算“折冲樽俎,孔子称赞晏婴的外交表现说,不出樽俎之间,正是晏子机谋的真实写照。成也萧何 败也萧何韩信经萧何举荐被刘邦任为大将军,为汉朝的建立立下很大功劳“汉朝建立后被封为楚王”晚年的刘邦最怕在自己百年之后,为了刘姓政权的长治久安:他认为在诸位将领中,功劳最大、才能最强、威望最高的功臣”韩信首当其冲,除掉韩信谈何容易。刘邦明白就是自己出马也未必能取胜,其他诸将更不是韩信的对手,刘邦先是用计生擒了韩信,此时的韩信才明白过来。狡兔死,敌国破,谋臣亡!天下已定,刘邦将韩信押回京城后。又赦免了韩信:削去了王位的韩信,心想自己为兴建汉室出生入死,最后落得个如此下场,既然你刘邦无情;休怪我韩信无义,韩信私下与被任命为赵国相的陈稀相约。陈稀在北方举事,韩信在长安响应。公元前215年(汉高祖十年)”陈稀果然举兵反叛,刘邦亲自带兵平叛,韩信准备在长安举事。不幸走漏了消息,有人向吕后告发韩信准备谋反,吕后想把韩信召进宫来,又怕他不肯就范,就同萧何商议。由萧何出面,叛军已败,陈稀已死。邀请韩信进宫向吕后贺喜,韩信哪里想到极力举荐自己而且一向过从甚密的萧何会是杀害自己的主谋。结果韩信刚入宫门,就被事先埋伏好的武士一拥而上。 5.经典的成语故事10个(一)井底之蛙 6.一生应该知道的100个成语典故故事1、卧薪尝胆 7.成语故事典故 807个成语故事和成语典故汇总哀毁骨立 爱屋及乌 安步当车 安居乐业 安然无恙 安如泰山 按兵不动 按图索骥 暗箭伤人 暗无天日八面威风 白虹贯日 白面书生 白头如新 白头偕老 百步穿杨 百川归海 百发百中 百感交集 百闻不如一见班门弄斧 半途而废 傍人门户 抱残守缺 抱薪救火 暴风骤雨 暴虎冯河 杯弓蛇影 杯水车薪 背城借一背道而驰 背水一战 笨鸟先飞 逼上梁山 必恭必敬 敝帚自珍 筚路蓝缕 鞭长莫及 标新立异 别开生面别无长物 别有天地 宾至如归 兵不血刃 兵不厌诈 兵贵神速 病入膏肓 捕风捉影 不辨菽麦 不耻下问不得要领 不寒而栗 不合时宜 不胫而走 不拘一格 不堪回首 不可多得 不可救药 不蔓不枝 不求甚解不屈不挠 不甚了了 不识时务 不学无术 不遗余力 不远千里 不知所云 不自量力 才高八斗 沧海桑田草菅人命 草木皆兵 差强人意 长驱直入 车水马龙 车载斗量 沉鱼落雁 城狐社鼠 城下之盟 乘风破浪乘人之危 惩前毖后 赤膊上阵 重蹈覆辙 重见天日 出尔反尔 出类拔萃 出奇制胜 出言不逊 初出茅庐唇亡齿寒 此地无银三百两 从容不迫 从善如流 摧枯拉朽 寸草春晖 打草惊蛇 大材小用 大放厥词大腹便便 大公无私 大逆不道 大器晚成 大显神通 大义灭亲 呆若木鸡 单刀赴会 单枪匹马 当务之急党同伐异 倒行逆施 道不拾遗 道路以目 道听途说 得陇望蜀 得心应手 得意忘形 德高望重 雕虫小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