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 秋瑾

不惜千金买宝刀,貂裘换酒也堪豪。

一腔热血勤珍重,洒去犹能化碧涛。

《对酒》是清代诗人秋瑾所作的一首七言绝句,前两句诗人用夸张手法写到不惜“千金”和“貂裘”去换取宝刀和酒;后两句明确表达了诗人愿意将一腔革命的热血献于祖国,即使是牺牲,这热血洒出去也会如苌弘那样化作碧绿的波涛。全诗充溢着革命的豪情,闪烁着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的光辉。

白话译文

不吝惜很多钱去买一把好刀,用貂皮大衣换酒也算得上豪迈,

革命者要充分爱惜自己的生命,抛洒鲜血做出惊天动地的事业。

词句注释

(1)对酒:指此诗为对酒痛饮时所作。

(2)宝刀:吴芝瑛 《记秋女侠遗事》提到,秋瑾在日本留学时曾购一宝刀。

(3)貂裘换酒:以貂皮制成的衣裘换酒喝。多用来形容名士或富贵者的风流放诞和豪爽。

(4)勤,常常,多。 珍重:珍惜重视。

(5)碧涛:血的波涛。用《庄子·外物》典:“苌弘死于蜀,藏其血,三年而化为碧。”苌弘是周朝的大夫,忠于祖国,遭奸臣陷害,自杀于蜀,当时的人把他的血用石匣藏起来,三年后化为碧玉。后世多以碧血指烈士流的鲜血。 涛:在此处意即掀起革命的风暴。 

创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1905年。诗人从日本回国后,曾在上海她的挚友吴芝瑛女士家中,拿出新购的一把倭刀给朋友看,几人喝完酒后,诗人便拔刀起舞唱歌,吴女士命女儿用风琴伴奏,声音悲壮动人。这首诗便是缘此而作。

作品赏析


【注释】
①“对酒”即写诗饮酒之意。对,对诗,对歌。吴芝瑛《记秋女侠遗事》提到,秋瑾在日本留学时曾购一宝刀,诗当写于此时。这首诗表现了秋瑾轻视金钱的豪侠性格和杀身成仁的革命精神,以酒抒发为正义事业赴汤蹈火的激越情怀。本诗风格豪迈,语言酣畅淋漓,读罢令人心血沸腾。
②貂裘换酒:以貂皮制成的衣裘换酒喝。多用来形容名士或富贵者的风流放诞和豪爽。秋瑾以一女子,而作如此语,其豪侠形象跃然纸上。
③“一腔”二句:要珍惜自己的满腔热血,将来献出它时,定能化成碧绿的波涛(意即掀起革命的风暴)。勤,常常,多。碧涛,用《庄子·外物》典:“苌弘死于蜀,藏其血,三年而化为碧。”苌弘是周朝的大夫,忠于祖国,遭奸臣陷害,自杀于蜀,当时的人把他的血用石匣藏起来,三年后化为碧玉。后世多以碧血指烈士流的鲜血。[赏析]“不惜千金买宝刀,貂裘换酒也堪豪。”前两句是说:我不吝惜千两黄金,去购买锋利的宝刀,就是用珍贵的貂皮大衣去换酒喝,我也为自己这种狂放的行为自豪。这样豪放的气概,别说是一个女子,就是在七尺男儿中也不多见,可见秋瑾女侠的性格是何等的豪爽!“一腔热血勤珍重,洒去犹能化碧涛。”这后两句就点明了诗的主题。对“千金”和“貂裘”毫不吝惜的秋瑾,对自己的生命还是珍惜的,满腔的热血绝不能白白的流淌,一定要流的有价值。“化碧涛”,是诗人引用了一个典故,相传周朝时有个忠臣叫长弘,他死了三年,血化作碧色,人们常用碧血来比喻烈士所流的血。这就充分体现了诗人爱国的豪情,洋溢着诗人壮志未酬誓不休的豪迈气概。短短四句诗,句句铿锵有力,字字掷地有声,充分表现了革命女侠的英雄气概。

文学赏析

第一句以不吝惜千两黄金去购买锋利的宝刀起兴,“千金”本是珍贵的钱财器物,而诗人却毫不可惜地用来换取别人看来价值根本不足相当的东西。表现了诗人意欲投身反帝反封建的斗争,甚至不惜流血牺牲,表现出诗人的性格的豪爽。

第二句与首句呼应,诗人愿意用名贵的貂裘去换酒喝,这些贵重的东西都毫不犹豫地舍弃,诗人以一女子而作如此语,显示出诗人仗义疏财,不计较个人得失的豪爽性格。

诗的后两句,借用周朝的忠臣苌弘鲜血化碧的典故阐明:人的生命是非常宝贵的,蛮强的热血也不能白白的流淌,应当为了崇高的革命事业抛头颅,洒热血,只有这样这辈子算是没有白活。同时抒发诗人随时准备为国捐躯的豪迈情感。

全诗句句铿锵有力,字字掷地有声,借对酒所感抒发革命豪情,表达了诗人决心为革命奉献一切的豪情壮志,充分表现了诗人的英雄气概。

名家点评

《古今功学诗选讲》:词语工丽,富有文采,风格豪壮,用典恰切,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初中古诗词导读》:马洪邦:兴到之作,别有意境,不加雕琢,犹如天马行空,不受羁绊。这首诗随口而出,但自然流畅,字里行间表露出一个豪气冲天的巾帼英雄的形象。

《历代诗歌浅解》:王运熙:言为心声,她日后的悲壮的人生结局,从诗中可以看出。

《中国文史出版社》:吴海发:风格独特,词气豪迈,开一代风气。

《党史博采》:王书波:秋瑾的这首诗壮志凌云,豪气奔放,它表现了女英雄不爱金钱爱祖国,不爱红装爱武装的高尚情操。诗言志,秋浅的一生就是诗的写照。


《对酒》这首作品热度为: 50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上一篇:残菊
下一篇:赋柳
[唐] 王昌龄
[宋] 李清照
[宋] 文天祥
[db:来源]
[宋] 范仲淹
[db:来源]
[宋] 陆游
[db:来源]
[唐] 杜牧
[db:来源]
[宋] 陆游
[db:来源]
[先秦] 屈原
[唐] 刘禹锡
[db:来源]
[明] 夏完淳
[db:来源]
[宋] 陆游
[db:来源]
[宋] 苏轼
[唐] 王翰
[db:来源]
[唐] 李白
[db:来源]
[宋] 辛弃疾
[唐] 刘禹锡
[db:来源]
[宋] 刘辰翁
[db:来源]
[宋] 苏轼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宋] 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唐] 李白
[唐] 刘禹锡
[db:来源]
[宋] 苏轼
[db:来源]
[清] 黄景仁
[db:来源]
[南北朝] 阴铿
[宋] 杨万里
[db:来源]
[元] 元好问
[宋] 李清照
[宋] 王安石
[db:来源]
[宋] 陆游
[db:来源]
[宋] 翁卷
[db:来源]
[宋] 苏轼
[db:来源]
[宋] 杜耒
[db:来源]
[魏晋] 陆机

最新评论

联系方式 免责声明

蜀ICP备2024030633号
返回顶部